會參加OpenHCI主要是因為之前修的 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
因為課是第一年開,很多時程的規畫並不算很完善,
在最後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去做Prototype,更別提 User Test...etc.
恰巧透過朋友知道OpenHCI這個工作坊,就和他們一起報名參加。
期望能完整跑完整個設計流程,能有最後真的能work的成品出來。
OpenHCI的報名是需要審查的,因此也能過濾不少人,確保參加者都有一定的level(不論是態度或是能力)
很幸運的有通過審查,在此也附上報名的Slide和配合這次主題 快步慢遊 的提案。
最後的分組是由大會決定,每組基本上都是設計&電資相關背景各半的組員來組成。
OpenHCI活動流程
.
Read on →[Day5 演講]
由 悠越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游牧民 帶來的 Usability Testing
對我們設計好的prototype要進入User Testing的流程有很大的幫助
- 5個人測試可以達到75%的準確率
- 新的feeling 產品 要到10個人
- 不要找朋友(做太多)、開發者(太瞭解)、競爭者(機密外洩)做testing
- Testing分量:90mins 10task
- 問甚麼?
- How often would each feature in your product be used?
- 開放性問題(柔和問法)
- 你覺得未來會想要這個功能嗎? 只能擇一,其他功能會想要哪個 (你的賣點)
- 安排測試:一次schedule好,不要call很多次通知改期
- 測試過程
- 叫user念出task題目,請user邊做邊說
- 記錄issue、user confused的地方 (不要有情緒起伏,使用者會觀察你的反應因而改正他行為)
- Q&A why這樣做 理解此行為原因 (要問的好,一直用why使用者會覺得是不是他做錯了)
- 描述經驗
Day5幾乎就是屬於各組的時間了,於是我們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
在台科大拿著我們昨天做的渾天儀裝置,給使用者把玩
(不先告訴他們這個裝置有甚麼功能,看他們怎麼使用這個裝置)
結果出乎我們意料,原以為很酷的順逆時針旋轉功能,幾乎沒有人剛開始就知道可以轉
然後使用者拿都會去吹(y軸的轉動)
因此我們刪掉太複雜的功能,開始重新發想
從原有:導覽、時空具像化
=> 時空具象化(用顏色表現)、更個人化
=> 塗鴉idea
在時間的限制下,我們就以塗鴉當作我們最後的設計方案
開始去設計塗鴉能有甚麼功能(塗、吹、蓋、擲...)
然後就開始分工:程式=>資工、外型=>設計
然後就是俗稱一定會熬夜的最後一晚,每天至少9hr的活動,累積到最後一天大家早已疲憊不堪,
所以可以在各處發現各種型態的 屍體 :倒死在椅子上、地上、窗台邊(台科的教室超冷,外面有太陽曬)
不知不覺來到Day6的早上,當然是每年必經的活動 看日出 (資工跟設計系都感同身受的活動阿)
離demo倒數4hrs不到,剩最後的趕工組裝,還有拍攝影片、還有投影片&海報等等製作
有發覺到最後一天,尤其是deadline將近和幾天疲累的結果,大家脾氣都算是越來越火爆(每組都是)xDDDD
[Related Posts]
2013OpenHCI~前言、Day1 腦力激盪
2013OpenHCI~Day2 場域觀察、Day3 作品概念發想
2013OpenHCI~Day4 from Lo-Fi to Hi-Fi
2013OpenHCI~Day6 最後的demo時刻 苦盡甘來
完整相簿
[Day2 演講]
第一場先是臺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 蔡志浩 帶來的演講
- 每個互動背後都有真實目的(寬脈絡),去瞭解問題本身,NOT人機互動過程(窄脈絡)
- 發現潛在需求 (value 高) vs. 改善易用性 (value 中)
-
需求 !=產品或服務 = 生活問題被解決
- !=相片定位 = 回憶相片拍攝地點 (相片定位服務)
- !=不會遺忘卡片 = 快速結帳 (便利商店悠遊卡的設計)
-
我們常以為客觀,其實都在互動過程中自行推論
- 國文不好 = 不聰明?
- 學會去問why,一直問到找出背後原因(不要離開使用者)
- 證據? 推論? 一般人很難區分,因此要透過團隊合作:每個人的觀察主觀不同,討論更能獲得真相
-
觀察的訓練
- 以人為本
- 信任直覺
- 跳脫習慣
- 維持客觀
- 保持好奇
- 注意脈絡
- 運用知識
- 隨機應變
- 善用工具
- 記錄自己
第二場則是台科大 工商設教授 梁容輝 帶來的演講
這場有好多設計抽象的概念,不太能全然領會
// 補充梁容輝教授在最後 Q&A提到的 侘寂之道
[Day2 場域觀察]
我們抽到的場域是地下街
Read on →GraffiTime
[IDEA]
idea 說明
趕路的行人、無目的遊蕩的遊客、感到無聊的小孩,冷冰冰無感情的台北地下街,
我們以塗鴉賦予它新的面貌。使用者下到地下街後,從入口借此產品,經過地下街的不同區域可以收集到不同的顏色,
待的時間越久能收集到越多顏料,之後能在特定牆面作畫,將等待與閒逛的時間賦予意義,留下美麗的塗鴉。
透過不斷的循環,創造新的台北風貌。
// main idea是觀察到冷冰冰無感情的台北地下街,要創造創造新的台北風貌;solution是塗鴉 (並非塗鴉是main idea)
solution說明:塗鴉元素
- 室外的天很開闊,不同建築物的高度很容易辨識遠近,但在地下街所有店面都是相同高度,空間感容易迷失
因此我們賦予空間不同顏色的代表,希望能讓人們多去探索地下街的空間
- 在地下街沒有像室外有光線、溫度的變化,都是一樣的燈光、空調,很容易沒有時間感。
因此我們賦予時間顏料多寡的具象,希望讓人在地下街停留的時間久一點
- 人與人的互動冷漠
可以藉由與他人交換、贈與,來獲得遠地方的顏色
結尾
我們藉由塗鴉來賦予台北地下街新的面貌,透過人與環境、人與時間、人與人的互動,期待能為此地帶來更多的生機
Read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