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很多的轉變,跨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因此成長了不少
回首這些年的Timeline,也算是這幾年自己在實戰經驗上、對於coding觀念的歷程記錄
[2010 上半年]
修了"人文關懷與生活科技",開始有了資工不是只會coding賺錢,
能有更多和硬體的互動科技的應用、更可以用科技改善解決社會議題。
第一次看到TED演講,從此之後TED對自己影響甚巨
[2010/07/28]
為了光復母校荒廢已久的bbs
第一次學會架bbs 不過是在WinXP上 用cygwin
[2011/Summer]
不想甘於現狀只是在學校學習
報名了趨勢雲端競賽,第一次跨領域的合作(資工、資管、廣告設計)
同時也參加了趨勢的暑期實習
體驗大公司的文化、更深入了解軟體開發在實際運用的過程
[2012/09]
為了彌補自己在Unix系統實戰經驗不足,修了系上的系統實做課程SA
那個時候連FreeBSD是甚麼都不知道
[2012/10]
幾乎什麼都不懂的我不怕死加入了系計中助教的行列,
一直都在問別人,vim也不會用.....zfs,gmirror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聽到
alias那些快捷設定都不會@@ 就很笨的一句句指令慢慢打
買了屬於自己的domain name,開始了解DNS server
架了個minecraft server在SA要用的FreeBSD server上
Read on →2013上半年
有別於以往只學習資工科技相關
首先是在大學最後一個學期修了 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
然後再來是剛放暑假參加的 2013 OpenHCI
兩者有些差別
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
期待將workshop轉化成學校課程,第一年開課試教,但老實說還沒有完整規畫:
- 沒有隨組的TA跟著我們討論,指引大部分沒有相關設計背景的學生下一步該怎麼發想、收斂。
- 只停留在議題探討(包含演講),很少關於實作中或 User Test 相關的介紹
- 時間規劃不彰,最後成果展沒有多少組別真的有實作出demo
- 每周一次3hr的課程+學校同時有課業容易被忽略,很難每個人都投入相當的心力去思考設計
OpenHCI:
- 大部分演講內容和整個工作坊的Main Idea緊緊扣合,可以立馬從當天的演講應用到下午的活動(發現議題、設計、User Test)
- 每組都有隨著組一起討論的兩個來自不同領域(資工、設計)的TA,也有好幾位身經百戰的大TA讓組內遇到問題時隨時諮詢
- 到了第3屆基本上規畫算是很完整,完整跑完了設計流程(雖然議題探討個人認為時間仍是不夠去深入研究)
- 從早上9點到晚上6點的充實活動,通常參加的人員也沒有多餘時間去忙其他的事情,每個人都很投入,才有更多的交流
(雖然相對時間短很多,但是大家都知道學生的效率都是越短時間越快的嘛xD)
但同樣的,都有些非常難得的經驗:
跨領域合作
擅長coding的資工系配合對於產品開發過程有許多經驗的設計系合作,是一個很難得的合作經驗
不同領域brain storming下,會產出很多創意idea
每個科系都會有自己的執著跟思考模式,難免會有摩擦衝突,常常有時會覺得對方這樣做根本不work,應該要OOO XXX
在這幾次跨領域交流合作的經驗中,個人認為要能放下自己原先的執著,不一定要遵循xxx模式才能work
不要馬上去否定對方的想法,敞開心胸多聽些不同的意見,互相激盪火花,更能看到多元的面向,
這才是跨領域團隊合作成功之處。
在生活中設計
放慢腳步,留心生活周遭
循著好奇心,keep asking WHY,更加探索問題核心
站在不同族群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製造出真的能符合需求的設計
Make time to think, design slow, build fast
Customer can't always tell you what they want, but they can always tell you what's wrong
=>越快讓使用者接觸到實物越好
隨著年紀越來越長,好久都不敢去想小時候的夢,很久不敢就這樣放手一搏去闖去衝。
很感謝 fufu、貢丸和龜鬼,喚醒了Just Do it的記憶。
很喜歡動手去做,很想把自己的idea實做出來,讓大家去用,喜歡去用。
經過2013上半年的洗禮,也從大學畢業了。
邁入新的里程碑,不是只有在學校做研究,
更要多加留心生活周遭,不只是察覺身邊缺少的設計,也要對於國家事務有所關心,
越是關心,越是去在乎,就會有更進一步的行動。
有時候解決問題不容易,但提出aware可以喚起更多人的關注。
越多人關注,越多人行動,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好。
整本書從是否要踏上研究所(碩士、博士)這條路,
到如何走好、走完研究所這條路有很完整的解說,
雖然這類型書通常都有一種老生常談的感覺,
但這本書提到很多自己沒有想過,或是讀到碩二現在回頭想想,
當年怎麼沒有早一點有這種想法的感概,非常推薦大學生至碩博班生。
前陣子室友推薦這本書,馬上在系上大為流傳,
可見雖然這本書是國外翻譯,但在國內也有一定的實用性!
在新竹讀書要進入第六個年頭尾聲,雖然研究所的路接近盡頭,但已經更早一步完成謀職的部分,
很多心聲是在到了該階段才會有所感觸,因此這篇文章除了整理書摘,
也會一併把自己的經驗以及之前蒐集的相關文章作匯整,希望可以給大家參考。
[章節建議適合對象]
ch1~ch3 | 是否該進研究所 | 大三前 |
ch4~ch8 | 申請研究所的準備 | 大三前(最慢入學前一年半) |
ch11 | 研究所:贏在起跑點 | 大四確定錄取研究所 |
ch15~ | 研究所的生活 | 進入碩班(碩零~) |
[目錄&書摘]
紅字是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章節,值得全看完,所以不見得有附書摘(就請整章看完)
<第一章 你真的了解研究所嗎?>
研究所就是:學術菜鳥進到專業領域之前要經歷的受辱儀式?
研究所營造的專業印象
讀研究所值得嗎?
如果你理由充分且準備適當,當然該讀研究所。讀研究所的好處:必要的晉升條件、與同窗發展情誼、能夠接觸聰明又有創意的人、學習專業技能、發表論文得到其他學者認同的成就感、和充滿熱追求知識的人共事。
<第二章 該不該讀研究所?>
「他們不想留在此處,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可以逃離。」
千萬不要看到前途茫茫而讀研究所,研究所比大學部要求更高,花費也更高,且你的大學朋友都各奔前程,社交圈不見得跟大學一樣熱絡,很難有朋友從旁支持。如果你已經找到志向,就要權衡一下繼續深造與進入職場分別會對你的生涯有何幫助,有了學位之後,你的總收入會提高嗎?會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你需要博士學位嗎?
你需要碩士學位嗎?
先讀碩士還是直攻博士?
<第三章 應該先工作嗎?>
你應該考慮在讀研究所之前先工作一到兩年。
應該先工作的5個理由
- 理由一:自我充電~覺得大學苦讀四年已經厭倦疲乏,先充電再回來念研究所
- 理由二:學習學校無法教授的技能~不像大學每可以選擇要不要上課、考試前再唸書,出社會每天都要上班,需要仔細規劃才能準時完成長期的專案。
- 理由三:獲得自信~會變得更成熟,同時會更不會浪費所繳交的學費,孜孜不倦的學習。進過職場也比較不會擔心如何謀生,不會把研究所當成唯一出路。
- 理由四:找到喜歡的領域~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喜歡哪個領域,因而找到研究題目。
- 理由五:給自己動力~需要學位來發展職業生涯,工作中的人脈可以幫上忙。
那麼,你該先工作嗎?
- 認真想進研究所=>就去讀
- 猶豫不決=>可以先工作一兩年
- 想跟隨大學認識的教授=>直接讀
可以拖多久才回學校唸書?
<第四章 選擇學校第一步:論文指導教授>
要找指導嚴格、積極主動與備受讚譽的教授。最好有終身職、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與具備交際手腕。
什麼是論文指導教授?
博士與門徒
差勁的指導教授
好指導教授的4個特點
理科與文科師生關係的差別
3個步驟找到論文指導教授
- 1.針對你可能申請系所的教授建立清單,提早評估他們「是否可能指導你」
- 2.與潛在的教授們建立關係,使其運用影響力幫助你申請到想攻讀的研究所
- 3.參觀系所、拜訪教授及其研究生
Read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