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從是否要踏上研究所(碩士、博士)這條路,
到如何走好、走完研究所這條路有很完整的解說,
雖然這類型書通常都有一種老生常談的感覺,
但這本書提到很多自己沒有想過,或是讀到碩二現在回頭想想,
當年怎麼沒有早一點有這種想法的感概,非常推薦大學生至碩博班生。
前陣子室友推薦這本書,馬上在系上大為流傳,
可見雖然這本書是國外翻譯,但在國內也有一定的實用性!
在新竹讀書要進入第六個年頭尾聲,雖然研究所的路接近盡頭,但已經更早一步完成謀職的部分,
很多心聲是在到了該階段才會有所感觸,因此這篇文章除了整理書摘,
也會一併把自己的經驗以及之前蒐集的相關文章作匯整,希望可以給大家參考。
[章節建議適合對象]
ch1~ch3 | 是否該進研究所 | 大三前 |
ch4~ch8 | 申請研究所的準備 | 大三前(最慢入學前一年半) |
ch11 | 研究所:贏在起跑點 | 大四確定錄取研究所 |
ch15~ | 研究所的生活 | 進入碩班(碩零~) |
[目錄&書摘]
紅字是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章節,值得全看完,所以不見得有附書摘(就請整章看完)
<第一章 你真的了解研究所嗎?>
研究所就是:學術菜鳥進到專業領域之前要經歷的受辱儀式?
研究所營造的專業印象
讀研究所值得嗎?
如果你理由充分且準備適當,當然該讀研究所。讀研究所的好處:必要的晉升條件、與同窗發展情誼、能夠接觸聰明又有創意的人、學習專業技能、發表論文得到其他學者認同的成就感、和充滿熱追求知識的人共事。
<第二章 該不該讀研究所?>
「他們不想留在此處,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可以逃離。」
千萬不要看到前途茫茫而讀研究所,研究所比大學部要求更高,花費也更高,且你的大學朋友都各奔前程,社交圈不見得跟大學一樣熱絡,很難有朋友從旁支持。如果你已經找到志向,就要權衡一下繼續深造與進入職場分別會對你的生涯有何幫助,有了學位之後,你的總收入會提高嗎?會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你需要博士學位嗎?
你需要碩士學位嗎?
先讀碩士還是直攻博士?
<第三章 應該先工作嗎?>
你應該考慮在讀研究所之前先工作一到兩年。
應該先工作的5個理由
- 理由一:自我充電~覺得大學苦讀四年已經厭倦疲乏,先充電再回來念研究所
- 理由二:學習學校無法教授的技能~不像大學每可以選擇要不要上課、考試前再唸書,出社會每天都要上班,需要仔細規劃才能準時完成長期的專案。
- 理由三:獲得自信~會變得更成熟,同時會更不會浪費所繳交的學費,孜孜不倦的學習。進過職場也比較不會擔心如何謀生,不會把研究所當成唯一出路。
- 理由四:找到喜歡的領域~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喜歡哪個領域,因而找到研究題目。
- 理由五:給自己動力~需要學位來發展職業生涯,工作中的人脈可以幫上忙。
那麼,你該先工作嗎?
- 認真想進研究所=>就去讀
- 猶豫不決=>可以先工作一兩年
- 想跟隨大學認識的教授=>直接讀
可以拖多久才回學校唸書?
<第四章 選擇學校第一步:論文指導教授>
要找指導嚴格、積極主動與備受讚譽的教授。最好有終身職、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與具備交際手腕。
什麼是論文指導教授?
博士與門徒
差勁的指導教授
好指導教授的4個特點
理科與文科師生關係的差別
3個步驟找到論文指導教授
- 1.針對你可能申請系所的教授建立清單,提早評估他們「是否可能指導你」
- 2.與潛在的教授們建立關係,使其運用影響力幫助你申請到想攻讀的研究所
- 3.參觀系所、拜訪教授及其研究生
Read on →
MIT Human Dynamics Laboratory 主任,Alex Sandy Pentland 在本書提倡的新科學「社會物理學」,利用電子裝置進行大規模實地實驗室,和研究團隊逐秒測量群組、公司和社區可能長達數年的時間,蒐集、分析數以十億計的大數據,仔細觀察社會以了解意念流的動態,幫助社會科學家藉由大資料技術提升個人團體績效或是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疾病預防、城市發展、交通建設,也建立一套「資料新政」規範,在做到個資保護下,讓資料開放促進社會進步。
主要接觸這本書是因為書名,現在實驗室很常要用各種數據去做應用,
因而就想看看這本書有沒有提供一些好的idea,讓我們知道可以怎樣應用數據
殊不知,這本書根本算是社會科系的書籍啊 @@ 很多是經濟、決策、社會管理等等,
小至提升個人、團體績效,大至預測或是改善人類行為,都是可以透過大數據的運算來達到。
[第1部 社會物理學]
<第2章 探索 如何找到好點子、做出好決策>
「意念流」,是一個新意念出現在某人的延伸社群網路之後,當事人行為改變的可能性。
「探索」是指利用社群網絡獲得意念和資訊,探索是意念流中將心意念引進一個工作小組或社群的部分。
群眾智慧是居於孤立和羊群行為這兩個極端之間,這中間區域是社會性學習,
也就是模仿成功人士,產生真正報酬的領域。
集合眾人意見的做法,僅適用於無社交互動下的估計問題,也就是假設群體中所有人都獨立行事。
如果出現社交活動,人們開始影響其他人,結果可能是恐慌、泡沫和一時的風潮。
當外來的資訊源,如雜誌、電視和電台等,變得太相似時,團體迷思便成為真實的危險。
同樣道理,當社群網絡中有回饋環路時,相同的想法會不斷流轉。
但因為資訊口耳相傳時,通常會稍微改變,
所以人們未必會發現,他們接觸到的事一再重複的相同觀點。
我們很容易會相信所有人都是獨立得出類似策略,因此變得過度自信。
人就像一種意念處理機器,結合了個人想法和參考他人經驗的社會性學習。
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探索品質,而你的探索品質則取決於你的資訊和意念來源的多樣性和獨立性。
<第3章 意念流 集體智慧如何構成>
在健康習慣、政治傾向和消費行為這三個例子中,
與同儕(親友)行為的直接和間接接觸是主導意念流的因素,而非類似效應(類似習性的人下載相同的App)。
這可能是因為像周遭的行為榜樣學習,遠比依靠自己摸索要有效率。
最佳的學習策略是花90%的經歷探索上,也就是尋找並模仿看似成功的行為榜樣。
餘下的10%,則應用在個人實驗和思考上
(ex:學習新的電腦系統,我們會更傾向於看有人實際操作,而不是翻教學手冊)
改變行為~
我們的行為主要是自己接觸的意念塑造出來的,
所以我們的渴望與偏好,主要是基於我們的同儕社群重視什麼。
也就是並非個別理性,而是因為社會性學習而成為有限理性。
人們會為了改變自己接觸的行為,而選擇改變自己身處的環境。
人們越是渴望像某群同儕學習、越想成為該群體的一員,就會花越多時間與他們為伍。
如果想改變人們的行為,藉由社群網路誘因改變意念流,遠比利用個人誘因的傳統方法有效。
要改變習以為常的行為、偏好和興趣,需要短時間內多次接觸相關行為的信任同儕,
而且會看到新行為有好的結果(成功應用或推薦一個新構想的幾個事例),才會願意接受他成為自己的新習慣。
kith and kin :親朋好友
<第4章 參與 群體可以如何合作>
如果一個人在半小時內收到超過三個加入網絡的邀請,而且這些邀請是來自與自己和自己所屬的工作團隊有互動的人,則收到邀請者幾乎肯定會加入並嘗試使用數位社群網絡。相對之下,如果邀請是來自與自己和自己所屬的工作團隊並無互動的人,那麼即使在半小時內收到多達十二次邀請,其效果仍然相對小得多。
社會壓力~
出去投票:親近朋友能動員的投票者,比動員訊息本身多四倍。
針對人們的社群網絡提供誘因,而非提供經濟誘因或相關資訊以試圖改變個別人士的行為。
受社群網絡誘因激勵的人,在這些誘因消失後,往往會維持較高的活動量。
所以從與夥伴的直接互動次數,能相當準確地預測當事人的行為將出現多大的改變。
數位參與~
同儕相見 Peer See:獎勵保持活躍的當事人,還讓他們在線上看到他們夥伴的表現,
這是一種社群網路誘因,當人們彼此競爭時會有效。
[第2部 意念機器]
<第5章 集體智慧 互動模式如何轉化為集體智慧>
創造性產出仰賴:發現意念(探索),以及將這些意念融入新行為中(參與)
社會性學習-通常是同事間非正式面對面互動機會的數目,往往是決定公司生產力的最大單一因素
績效最好的群體,典型特徵包括:
- (1)主義很多:成員貢獻很多很簡短的點子,而非只有少數的長篇大論
- (2)密集的互動:有人貢獻點子,便有人提出非常簡短(不超過一秒)的即時評論,來支持或否定相關點子以幫助建立共識,而且這種貢獻點子和即時評論的情況持續重疊發生
- (3)主義很多樣:群體中人人均貢獻點子並對點子做出反應,個人參與互動的程度相對平均。
當群體成員難以合作、情緒高昂時,此時可能需要一名領袖扮演「促進者」的角色,在其他人貢獻點子時頻頻介入。不過,這種介入應盡可能簡短,好群體成員有時間提出新點子。
<第6章 塑造組織 互動型態視覺化造就的社會智力>
互動型態視覺化,能使所有人看到互動型態,
可以幫助員工和管理階層塑造理想的意念流,因而改善組織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
會見調停者系統是由一個社會計量識別牌和一隻手機所構成,
前者用於記錄群體的互動型態,後者則是呈現這種形態的即時反饋,如下圖:
當團隊參與的程度很高時,圖中的球會變深色;而當參與程度偏低時,圖中的球會變成淺色。
而所有人平等參與時,也就是互動形態健康,球會移到螢幕中心位置;
而當某人主導對話時,球會移向接近這個人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