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從是否要踏上研究所(碩士、博士)這條路,
到如何走好、走完研究所這條路有很完整的解說,
雖然這類型書通常都有一種老生常談的感覺,
但這本書提到很多自己沒有想過,或是讀到碩二現在回頭想想,
當年怎麼沒有早一點有這種想法的感概,非常推薦大學生至碩博班生。
前陣子室友推薦這本書,馬上在系上大為流傳,
可見雖然這本書是國外翻譯,但在國內也有一定的實用性!
在新竹讀書要進入第六個年頭尾聲,雖然研究所的路接近盡頭,但已經更早一步完成謀職的部分,
很多心聲是在到了該階段才會有所感觸,因此這篇文章除了整理書摘,
也會一併把自己的經驗以及之前蒐集的相關文章作匯整,希望可以給大家參考。
[章節建議適合對象]
ch1~ch3 | 是否該進研究所 | 大三前 |
ch4~ch8 | 申請研究所的準備 | 大三前(最慢入學前一年半) |
ch11 | 研究所:贏在起跑點 | 大四確定錄取研究所 |
ch15~ | 研究所的生活 | 進入碩班(碩零~) |
[目錄&書摘]
紅字是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章節,值得全看完,所以不見得有附書摘(就請整章看完)
<第一章 你真的了解研究所嗎?>
研究所就是:學術菜鳥進到專業領域之前要經歷的受辱儀式?
研究所營造的專業印象
讀研究所值得嗎?
如果你理由充分且準備適當,當然該讀研究所。讀研究所的好處:必要的晉升條件、與同窗發展情誼、能夠接觸聰明又有創意的人、學習專業技能、發表論文得到其他學者認同的成就感、和充滿熱追求知識的人共事。
<第二章 該不該讀研究所?>
「他們不想留在此處,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可以逃離。」
千萬不要看到前途茫茫而讀研究所,研究所比大學部要求更高,花費也更高,且你的大學朋友都各奔前程,社交圈不見得跟大學一樣熱絡,很難有朋友從旁支持。如果你已經找到志向,就要權衡一下繼續深造與進入職場分別會對你的生涯有何幫助,有了學位之後,你的總收入會提高嗎?會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你需要博士學位嗎?
你需要碩士學位嗎?
先讀碩士還是直攻博士?
<第三章 應該先工作嗎?>
你應該考慮在讀研究所之前先工作一到兩年。
應該先工作的5個理由
- 理由一:自我充電~覺得大學苦讀四年已經厭倦疲乏,先充電再回來念研究所
- 理由二:學習學校無法教授的技能~不像大學每可以選擇要不要上課、考試前再唸書,出社會每天都要上班,需要仔細規劃才能準時完成長期的專案。
- 理由三:獲得自信~會變得更成熟,同時會更不會浪費所繳交的學費,孜孜不倦的學習。進過職場也比較不會擔心如何謀生,不會把研究所當成唯一出路。
- 理由四:找到喜歡的領域~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喜歡哪個領域,因而找到研究題目。
- 理由五:給自己動力~需要學位來發展職業生涯,工作中的人脈可以幫上忙。
那麼,你該先工作嗎?
- 認真想進研究所=>就去讀
- 猶豫不決=>可以先工作一兩年
- 想跟隨大學認識的教授=>直接讀
可以拖多久才回學校唸書?
<第四章 選擇學校第一步:論文指導教授>
要找指導嚴格、積極主動與備受讚譽的教授。最好有終身職、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與具備交際手腕。
什麼是論文指導教授?
博士與門徒
差勁的指導教授
好指導教授的4個特點
理科與文科師生關係的差別
3個步驟找到論文指導教授
- 1.針對你可能申請系所的教授建立清單,提早評估他們「是否可能指導你」
- 2.與潛在的教授們建立關係,使其運用影響力幫助你申請到想攻讀的研究所
- 3.參觀系所、拜訪教授及其研究生
<第五章 選擇學校第二步:客觀條件>
約有一半的博士生無法畢業,你應該不想成為這種倒楣鬼吧!
系所名氣
系所強項
系所淘汰學生的政策
完成學位的時間
畢業生就職情況
系所氣氛
後勤資源
教學要求
經濟資助
額外年度的支持
社交環境
<第六章 申請與入學>
選擇博士生時,教授喜歡聰明且能專注於研究的學生;選擇碩士生時,教授會注重學生能否成為職場的頂尖人物。
招生委員會
招生委員會錄取哪種學生?
招生委員會如何衡量學生資格?
該從何處著手?
增加錄取機率
申請入學的流程
決定接受哪間學校的錄取通知
<第七章 提升資格,增加錄取機率>
千萬別說:「我若有幸到貴系就讀,必將戮力增進人類福祉。」
學業成績
榮譽
GRE測驗
其他專業測驗
推薦信
自傳與讀書計畫
發表論文
[經驗]
<第八章 經濟資助>
拿到愈多獎助學金,就愈有時間修課與進行研究,也就能愈早獲得學位。
獲得經濟資助的過程
申請助學金
學校如何評估學生需求
經濟資助的種類
系所的資助
聯邦貸款
私人貸款
聯邦工讀
其他方面的資助
訣竅總結
如果可以申請就學貸款就申請,千萬不要因為$$而去打工、家教、當助教...,而拖延到自己的畢業時間。
<第九章 碩士學位的由來與關卡>
當時人們追逐頭銜,於是某些學校便投其所好,頒給他們碩士學位來籌款……
五花八門的碩士學位
終極與非終極碩士學位
專業與學術碩士學位
理想的碩士課程
碩士課程結構
在校修業要求
修課要求
碩士班的考試
論文
自我要求
在職進修碩士
<第十章 博士學位的由來與關卡>
研究生會分成不同的等級,這要看他們是否已經跨越某些障礙……
正式的博士升等階段
自我要求
在校修業要求
修課要求
輔修科目
資格考
教學要求
語言要求
額外要求
論文計畫書
論文
論文口試
<第十一章 贏在起跑點>
仔細看看你右邊的同學,明年他可能不在了,因為有一半的學生會被當掉。
馬上要做的8件事
設立「行動」辦公室
設定電腦
每天都要有進展
設定行事曆
每月的論文進度報告
個人資訊管理軟體(PIM)
歸檔系統
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與教授做約定
參加研究生支援團體
參加研究生協會
財務管理
- 1.買一台好電腦
- 2.設立行事曆:預定研究所課程及論文計畫(自己要求的論文發表日期)、To-Do list
- 3.每天寫日誌,回想自己做了什麼,藉此評估進度。每月進度報告(總結該月進度、記錄月進度與長期研究計畫之間的關聯、規劃下個月將採去的步驟、遭遇的困難)
- 4.設定好歸檔系統:論文構想、論文計畫書、論文(每個章節的草稿、教授意見)、參考書目及相關論文、相關研究資訊、與教授的meeting記錄、會議研討會檔案、上課筆記、考試資料、日誌、專業資格文件
- 5.重新申請沒有獲得的獎學金
- 6.與指導教授約好定期會面的時間:可以跟教授約定在某日期要完成...,這樣會比較專心,也會讓教授覺得你有條不紊且積極
- 7.參加研究生支援團體:彼此加油打氣、練習專業簡報、考前溫習、分享研究技巧
- 8.找論文題目:大量閱讀、與教授討論
- 9.做好財務管理
[經驗&延伸閱讀]
- 研究生2.0: 想六月畢業?先規劃一下進度吧!
- 電腦玩物:Evernote整理術
- GTD&番茄鐘的搭配 (文章代補)
<第十二章 善用社交手腕:建立名聲>
無論要教書或從事研究,你得知道開創生涯就是關於如何玩弄權術。
入學當天就開始謀職
玩弄權術
打好人際關係
建立形象
保持良好態度
善待後勤職員
不要害羞
互通書信
參加研討會
參與委員會
發表論文
<第十三章 碩士綜合考試與博士資格考試>
「我大學時因形上學考試作弊而被退學:我當時窺探了鄰座同學的靈魂。」
碩士考試
博士資格考試
詢問碩士考試與博士資格考的範圍
準備考試
參加考試
假如考試失敗怎辦?
<第十四章 選擇與經營口試委員會>
「許多人將經營不善視為命運多舛。」
何謂口試委員會?
口試委員對你有何期望?
對口試委員要抱持何種期待?
仔細挑選口試委員
經營口試委員
處理口試委員會的問題
如果口試委員失蹤怎麼辦?
<第十五章 尋找論文題目>
「搭飛機橫跨地球到坦桑尼亞的桑吉巴去數貓咪,白痴才幹這種事。」
何時開始尋找論文題目?
什麼是論文?
為何懼怕選擇論文題目:完美論文的迷思
找論文題目的兩種方法
找不到感興趣的論文題目時別擔心
閱讀論文與期刊來刺激點子
透過電話打探資訊
開始參與研究計畫
善用教授
建立論文主題文件夾
評估論文題目的標準
- 有足夠的背景資料?
- 題目是否夠專精?
- 是否有人研究過同樣的題目?
- 題目是否容易處理?
- 多久才能完成研究?
- 可以獲得經費補助嗎?
- 題目是否很熱門?
- 題目是否有爭議?
- 個人興趣?
- 指導教授對此論文題目有興趣?
- 跟指導教授的研究是否相近?
立即動工
<第十六章 論文計畫書>
交大資工:口試前六個月需要繳交
論文計畫書非常重要,你必須投入心血去完成它。
什麼是論文計畫書?
論文計畫書的用處
傳統的論文計畫書結構
詳細說明論文計畫書大綱
撰寫論文計畫書的過程
<第十七章 撰寫論文>
「你的稿件不僅優良,而且是原創的;只可惜,優良的部分不是原創的,原創的部分卻又不優良。」
論文結構
撰寫論文的過程
動手寫論文
備份資料—本書提供你的最好建議
- 寫就對了,每天寫一點,養成習慣,持之以恆,步伐穩健遠勝於全力衝刺,就會越來越熟練
- 探索寫作:不是一次就寫好最終作品,先寫好初稿。先列出大綱,寫出段落文章、順暢表達觀點,再整合成初稿
- 論文通順易懂的方法:用字簡潔、分段撰寫、每段文章都要有主題句、不斷總結、使用關鍵字、使用轉折詞、刪掉多餘的副詞、刪掉雙重否定、刪掉/改寫第一段、大聲唸出文章、冷靜一段時間後重讀文章、反覆檢查論文的電子檔與書面稿
[經驗]
可用將論文檔案放置Dropbox,因為Dropbox免費版就有版本控制的服務,可以很安心的救回之前的任一版本。[延伸閱讀]
<第十八章 論文口試>
彷彿陷入一種夢境,整個人恍恍惚惚,感受不到任何痛苦,也沒有任何恐懼……
什麼是論文口試?
- 許多系所早已將其視為一種讓學生發表論文的儀式。
- 口試不是考你的知識,而是要檢驗你是否能當個專業學者、確認是否是你親自撰寫論文
- 委員只要允許你訂出口試時間,就表示他們已經認可你的論文。
有可能無法通過論文口試嗎?
- 有條件過關:需要多做一些研究讓論文更完備,只要修改論文即可,不需要再一次口試。
- 口頭答辯太糟:需要下一次的口試
- 太混:無法過關
準備論文口試
- 儘早傳閱你的論文
- 準備摘要
- 參加別人的論文口試
- 自己挑剃自己的論文,把弱點轉換為優點
- 研讀該領域中新發表的文獻
- 列出可能被詢問的問題
- 模擬口試
- 熟悉會場
- 熟讀論文
進行論文口試
不要不懂裝懂,老實說不知道答案,如果後頭想到答案,可以隨時加以補充;也可以反問對方,請他提出看法,讓你立刻脫離困境,可以從討論中得到啟發,提出有深度的看法。
<第十九章 演講:成為注目焦點>
成功的關鍵在於,飽受壓力仍能清楚表達論點。
如何脫穎而出?
訓練演講技巧
- 選修相關課程or培訓班
- 在研究生支援團體中練習
- 參加研討會
- 兼課教書
構思演講內容
- 瞭解聽眾
- 特別留意演講開頭與結尾
- 不要塞入過多的資訊
- 簡單表達概念
- 親自撰寫介紹詞給主詞人
準備與練習演講
- 事前大量練習
- 練習時要計時、錄音or錄影
- 檢查裝備齊全
- 熟悉講台環境設備
發表演講
- 觀察聽眾對其他講者的反應
- 適當的停頓
- 與聽眾目光交流
- 不要超出演講的時間限制
- 慎重應對提問時間
[經驗]
可以多看TED的演講,講者要在短短18mins內,對全世界的來自各領域的聽眾,講述自己好幾年的研究成果,看看他們是如何"講故事",來表達他們最重要的idea,除了學習他們的演講技巧,也可以順便吸收新知。
而自己講課教學的經驗,主要就是把整場演講當成一個劇本、故事,先鋪好梗,然後故事的結局就是你最想傳達的idea;另外就是把投影片視覺化,能用圖片代替文字就用,觀眾對於圖片的印象遠比文字高。因此需要演講的時候,並不是先開啟powerpoint,ketnote,開始把文字版的講稿一字不漏貼上,而是先拿出紙筆,開始構思故事,之後就是花很多時間找可以傳達idea的圖片。
<第二十章 化解壓力與沮喪>
「你若能興高采烈迎接每天的來臨,生命也散發出鮮花與芳草的馨香……你就是成功的人」
對抗壓力的方法
處理沮喪與憂鬱情緒的方法
[經驗]
別將大學的作息帶到研究所,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在12點前就寢、早上7點起床,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身心健康,也是為未來進入職場的習慣養成。也別忘記運動,有足夠的體力才是能走長久的關鍵,而且在流汗的過程中,可以減低研究的壓力。
<第二十一章 研究生的人際關係>
「社會網絡將人們綁在一起,每個人都需要他人協助,彼此卻漠不關心。」
與同儕的互動
與教授的來往
與家人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 打進主流圈>
讀研究所就如同雨天出門。如果有人對你潑水,你不要花心思去想身上哪些水是雨水,哪些又是別人歧視你而潑你的冷水。你最好趕緊抵達目的地,才能擦乾身上的水。
復學生
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
少數族裔學生
外國留學生
<第二十三章 謀職>
「工作分兩種:第一種是將地面或離地面很近的東西搬來搬去,第二種則是使喚別人去搬東西……」
對未來生涯訂定明確的願景
許多研究生誤以為研究所是避風港,不必立即決定未來的志向。學生若缺乏明確的目標,常會去選修一般性的課程,因此畢業時便感覺前途茫然,他們會發現,光憑學位無法讓他們謀得想要的職務。
如何訂定明確的願景?
【步驟一】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喜好
- 你喜歡哪些工作?
- 那些工作涉及哪些層面?
- 你想因工作關係而具做某些地區嗎?
- 你喜歡個人工作還是團隊合作?
- 你要賺多少錢才會"快樂"?
【步驟二】評估自己的生涯道路 哪些工作具備你喜愛的特質
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同事
【步驟三】接觸業界人士 進行資訊蒐集訪談
【步驟四】累積知識與經驗 從事暑期工讀或實習工作
謀職:開始認真找工作
- 人脈人脈人脈!
- 準備好名片,給自己取個稱號,ex:研究助理,或其他聽起來很專業的頭銜千萬別印上「學生」這兩個字
找到潛在雇主
將資訊蒐集訪談轉變成求職面談,最後附上感謝信、履歷表。一段時間後還是沒有動靜,再寫信表達對該公司很有興趣,不要想著如何推銷自己,誠實以對,可以寄給對方你寫過的文章、對方感興趣的文章、最新履歷表
正式的工作面試
面試官想知道
- 你在壓力下是否能適當應對?
- 你對於未來能在他們公司工作而感到興奮嗎?
- 你是否能跟其他同事相處愉快?
- 你能夠接受命令嗎?
- 你是否能自動自發?
- 如果你不喜歡上級命令,會做出何種反應?
- 你的技術能力如何?
你應該詢問可能擔任職務的情況、公司對你的期待、公司管理方式,問深入一點的問題:
- 目前進行的計畫似乎要我們經常和技術部門互動。他們樂意與我們合作嗎?
- 行政部門願意提供支援嗎?
- 我會學到哪些新的技術?
其他3種謀職方式
如何與雇主談薪資?
- 事前探聽該企業從事類似職務人員的薪資水準,然後跟雇主要求最高等級的薪水
- 以生活預算跟老闆討價還價
- 你不要,老闆就不會給
履歷表與求職信
- 針對雇主撰寫履歷表
- 確定履歷表強調你想做的事
- 確定履歷表內容不會跟你求職信或面談內容矛盾
- 讓資歷顯得完整一致
- 避免誇大其辭或模糊不清
- 精簡履歷表
- 請別人過目你的履歷表
善用電腦
總結10十大求職關鍵
- 1.慎選論文題目與研究領域
- 2.及早準備
- 3.規劃替代的生涯道路
- 4.掌控自己的生涯規劃&求職計畫
- 5.尋求協助
- 6.建立好自信,千萬別氣餒,別患得患失
- 7.展現實力:四處面試不如去實習,寄履歷表不如去面試
- 8.拓展人脈
- 9.別讓人脈斷線
- 10.不要鄙視入門職位
[經驗]
新創公司的求職過程,有時間會寫一篇文章介紹
- 加強自己實力,找到自己的賣點
- 掌握與工作相關的產業資訊
- 參加業界活動
- 調查公司的人數、創立的年代、總公司所在地、公司規模、公司有哪些產品、產品的市場地位、占有率、主要客戶、近三年的成長概況、甚至組織概況。經濟部商業司─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料查詢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附錄】如何申請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究所? 黃貞祥 整理>
心得
現在回首大學+研究所將近六年的生活,
以前在大學會覺得學xxx科目可以幹嘛,為何我要修這麼多必修,
但到了碩班就發覺以前學的線性代數在做Data-Mining的資料前置處理就很重要,
在實務應用上,計算機網路概論教的request、response、GET/POST、cookies對撰寫crawler就有很大的幫助。
但也不否認當時對於課程就是修過就好,然後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其他實務應用的技術。
(如果當年教授在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demo或是出作業是實務應用,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xD)
在申請到研究所後,也一度猶豫要不要繼續念兩年下去,
自己對於實作應用遠比在學術中研究更有興趣跟動力,
但也是因為在研究所,比起大學生活或是進入職場,有更多可以自己安排的時間,
可以沒有壓力(金錢、時間)去鑽研自己想要學的知識。
研究所跟大學很不一樣,研究所就是訓練你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再像大學是由學校安排好課程,傳授知識給你,
除了選修跟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課程
要自己從課堂上、文獻中、與教授的討論中,
再去網路上、圖書館,更鑽研相關的學術資訊,想辦法去解決他,
這些課程及探索,會讓你除了實務經驗,比別人有更多的眼界及思慮
在未來職場上,就真的是你比別人強的地方!
但這些體悟都是到了該階段才會有的,
現在回首多少會覺得自己當年不懂事,
真心認為,很多事情是專心在當下,
找到心之所向,把現有的事情認真做好,多充實自我,
就不需要對未來感到迷網,很多機會就會自然出現!
[延伸閱讀]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現在學的這些,從學校出去以後可以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