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9 years ago

[Day2 演講]

第一場先是臺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 蔡志浩 帶來的演講

觀察與設計 from Chih-Hao Tsai
  • 每個互動背後都有真實目的(寬脈絡),去瞭解問題本身,NOT人機互動過程(窄脈絡)
    • 發現潛在需求 (value 高) vs. 改善易用性 (value 中)
  • 需求 !=產品或服務 = 生活問題被解決

    • !=相片定位 = 回憶相片拍攝地點 (相片定位服務)
    • !=不會遺忘卡片 = 快速結帳 (便利商店悠遊卡的設計)
  • 我們常以為客觀,其實都在互動過程中自行推論

    • 國文不好 = 不聰明?
    • 學會去問why,一直問到找出背後原因(不要離開使用者)
    • 證據? 推論? 一般人很難區分,因此要透過團隊合作:每個人的觀察主觀不同,討論更能獲得真相
  • 觀察的訓練

    • 以人為本
    • 信任直覺
    • 跳脫習慣
    • 維持客觀
    • 保持好奇
    • 注意脈絡
    • 運用知識
    • 隨機應變
    • 善用工具
    • 記錄自己

第二場則是台科大 工商設教授 梁容輝 帶來的演講

Open hci2013 from Rung-Huei Liang

這場有好多設計抽象的概念,不太能全然領會

// 補充梁容輝教授在最後 Q&A提到的 侘寂之道


[Day2 場域觀察]

我們抽到的場域是地下街

在survey前先brain storming,去想想平常對地下街的印象,然後初步鎖定要觀察的對象

選擇了台北車站的地下街:K區、站前,來做觀察(不只是眼睛觀察、也直接訪問)






在解散前的討論(坐在K區一直被警衛驅離@@)


  • why 會有地下街?
    • 城市開發密度高,空間不夠、有捷運剩餘空間利用
  • why 人會走地下街?
    • 交通、天氣、打發時間(有另外目的)
  • why 地下街人們走路的速度很快?
    • 趕時間、nothing need to stop
  • 冷漠、不關心周遭;小孩感覺很無聊沒有生氣

想透過互動裝置,用遊戲(合作、競爭、有趣)得到心靈層面的慰藉、啟發 => 引導人的思想進入另一個境界(這就是快步慢遊)

[Day3 演講]

第1場演講:臺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常務監事 陳文剛

UX design: The fast & slow (@ OpenHCI 2013) from David Chen
  • 命題很重要,所以要仔細explore
  • 老人手機賣不好:老人怕老 (生理需求不是很重要的)
  • 字大比較好嗎?
    • 資訊整合,很容易讀才是最重要的
  • 唯一會扯你後腿的,是你的思考方式
  • Make time to think, design slow, build fast => 快速從使用者得到回饋做prototype改進
  • 先想我們有甚麼技術可以掌握=>去市場找需求=>為技術找出口

第2場演講:和碩設計 陳雨新

PEGA 設計為什麼 2013? from Alix Chen
  • 需要 vs 想要
  • 解決問題? or Just for Joy?

[Day3 作品概念發想]

整合了Day2的觀察現象,初步提出了一些設計概念
透過評審與學員的回饋,讓我們有改進的方向。

1st提案

  • K區 vs 站前 <環境>燈光、地板 <人>走動速度 <氛圍>快慢

    • => 人與環境的互動:希望讓兩邊的人能和對面融合
  • 人們會坐在樓梯上休息

    • => 人與人的互動:希望透過設計讓站著走動的人們對坐下的人們有正面的印象,提升坐下來的意義
  • 來地下街的人通常是為了打發時間但又有時間限制

    • => 人與時間的互動:希望將時間具象化能讓人們在地下街的時光


回饋


評審:

  • 快慢融合(人+人、人+環境)
  • 3個concept都有發揮的空間,但務必擇一發展。
  • 趕時間與殺時間?
  • 為什麼需要融合?
  • 目標族群?
  • 人是主軸,但要為那些族群的人設計?
  • 等待、休憩、購物所產生的問題or迷路、趕時間所衍生的問題,似乎亦很有空間。
  • 有效率的漫遊
  • 從快的設計到慢的設計
  • 把看不到的東西視覺化
  • 運用人的習慣,漸漸改變他的行為 (不知不覺)
  • 把不得不的行為變得有趣,運用群眾的力量共同改變
  • 本能的設計=>行為的設計=>反思的設計 (隱性需求:一般功能性需求提升到高層次)
  • 萬一天氣不熱,地下街的人會想上去嗎?和上面的人聯結?
  • 突顯差異性,加入感動元素
  • 不要局限地域,是可以portable

其他組員:

  • 對於K區及站前的觀察很好,但比較想知道人們去兩個地下街的目的有何不同,印象中去站前的原因與等車有關,是否這也是步調快的原因
  • 快慢的融合意義何在?(K區&北車)
  • 地下與地上之間的聯結是否能變成一種空間置換
  • 大方向的定義過於廣泛,地下街的問題在聚焦收斂一下比較有目標
  • 優:透過人境物的交互關係去思考融合後的現象,缺:有一些的人境物是無法產生互動的連結,如趕時間的人是無法停下腳步的
  • 可以嘗試以不同的導引界面來減少在地下街地毯式搜索的疲勞
  • 快慢融合的重要性是什麼?
  • 沒有明確解決問題的方式
  • 人與環境、人與時間該如何融合?
  • 不一定只能融合
  • 調查很全面仔細
  • 很多人都需要坐著,但是為什麼要坐在地板?
  • 在法國隨意坐在路邊,這樣的事情時常被認為是一種『隨性』的表率,為何場景拉回台灣視感就變了呢?
  • 多出口多入口-->流向不同,去向不同(量化感覺會很有趣)

[Related Posts]

2013OpenHCI~前言、Day1 腦力激盪
2013OpenHCI~Day4 from Lo-Fi to Hi-Fi
2013OpenHCI~Day5+Day6 燃燒吧!新鮮的肝 User Test to Final Design
2013OpenHCI~Day6 最後的demo時刻 苦盡甘來
完整相簿

Out of OpenHCI 1/2
Out of OpenHCI 2/2

← 2013 OpenHCI~前言、Day1 腦力激盪 2013 OpenHCI~Day4 from Lo-Fi to Hi-Fi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