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10 years ago
上了半學期的課,到約莫期中的時候,
我們也開始要討論我們組內的方向囉
觀察是從每個人在生活上發現的不便出發,
最後發覺幾乎大家的觀察現象都是在通勤中發生,最後是以交通當我們的主軸
在老師給的回饋與課堂上同學的建議後,我們放棄原先微觀光的小確幸
改著重在更具社會問題解決的斑馬線行人安全的議題上著手。
中間也去了台北參訪,除了看一些成功案例,也去實地看看有沒有我們觀察不夠,或是可以應用的地方。
也附上其他組的提案,及提案後老師的建議與同學的討論
[第1組:公共電話亭]
{Week 1}
- 結合餐廳、街頭藝人、手機尋寶、美化
- 緊急電話充電、網路電話簿、
- 城市旅遊中心(電話亭很多是遊客在使用):廣告、QR碼
- 和人的互動:聯誼、random電話給另外一端的電話亭
- 待用$$
<老師建議>
電話亭被棄置的原因? 是誰決定電話亭的存在?
國外如何規畫? 哪裡有公共電話? 要對哪個區域做這個idea的實行?
{Week 2}
- 手搖充電=>付出勞力
- 電話亭壓縮=>避免占用太久
- 360旅遊地圖(貼貼紙、透明地圖)
<老師建議>
旅遊地圖可否裡外的人都能用
[第2組:互動]
{Week 1}
- 回饋感
- 可口可樂:超高投幣機
- 按鈕要按越來越多次才能得到獎品,但為何會讓人繼續想做
- 群眾效應:大家feel 付出=nothing
<老師建議>
如何設計一個好玩的遊戲?
回饋方式?
{Week 2}
用回饋遊戲機制來處理垃圾丟棄問題
- 竹籤=>刺蝟、鋁罐=>燈飾
- 群眾回饋、公共藝術,讓人想做
[第3組:會面點]
{Week 1}
- 自行車、行人互相排擠(設計可變動式地板,可以閃車)
- 捷運西門站的會面點,分流不彰=>裝置藝術、有椅子、時鐘
<老師建議>
聊天的行人不會看腳下、找行人與單車不同的差異點=>知道不是該走的地方
約的地點是在地面下or地面上?地面上不是有更多更具標誌的店面(ex:小七)
{Week 2}
- 國際通用標示、明顯設計
- 對西門站做遮雨棚、電影資訊牆
<老師建議>
可否不只用在西門站,通用設計
平常人怎麼約見面點 ex:某個出口的7-11下
[第4組:垃圾桶]
{Week 1}
- 垃圾桶資訊站
- 流浪貓狗亂翻垃圾桶
- 腳踏車籃被當垃圾桶
- 撿垃圾也可以收入頗豐
- 廢紙回收成廁所衛生紙(機器)
- 巴西拓荒者 (MIT App)
- 兔子垃圾袋:小孩子會因此更想做好垃圾處理
- 自願丟垃圾桶的誘因? 回饋?
- 鋁罐回收做成紀念幣
<老師建議>
一個垃圾桶會吃多少東西?
{Week 2}
- 垃圾桶爆滿=>聚焦於處理好占空間的垃圾(ex:杯子),針對此大量改善
- 摩斯的設計,讓人知道杯子都是丟這個孔
- 杯子的垃圾桶就是杯子形狀
- 隨行杯
- 販賣機:丟之前要先按,垃圾口才會打開=>丟之前多想一下
<老師建議>
如何讓隨行杯廣泛使用?
如何處理不好好分類的結果(亂案販賣機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