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10 years ago

簡單講一下提案的idea(詳細的在提案書中)

[設計的idea]

通用設計:希望能設計一套系統同時給行人跟駕駛,讓晚上走斑馬線過馬路的行人,能有安全的保障
1.給駕駛看到遠方斑馬線在閃爍,因而放慢車速 (行人踩上斑馬線,斑馬線開始閃爍)
2.給行人看到斑馬線在來車方向的紅燈閃爍,因而警覺有危險 (數顆測速器測得車速超定限值,紅燈依不同頻率閃爍)

Slide

Demo

.

其實是到了final present當天早上十點多才開始動工最後的設計模型
多虧一洋電子的老闆,超級熱心詢問我們需要的功能、為我們介紹材料,在知道我們時間緊迫的情況下,
還直接幫我們接好繼電器等線路,讓我們在最後接線過程中非常的順利

最後在時間限制下直接用最傳統的接線方式(連焊接都沒有),配上膠帶,剪貼之下完成我們的demo


// 冷光板此size 一片 $40

提案書

//補充參考資料


行人反應時間(看到變化+執行反應動作):4~5sec (老人增加20%)
行人步行速率:1-1.3m/sec (老人0.76-0.99m/s)

[評審建議]

  • 螢光粉雖目前不容易取得,但對政府是一項很便宜的材料
  • 可以朝 暗的行走空間發展,去想想是否有設計來改善都市中許多陰暗的角落,達到真正的黑暗中的救贖
    => 去瞭解設計的理念:導盲磚其實不用鋪整條路,所以是否在黑暗中用"一點照明來指明方向"就會讓人有希望的感覺

[回饋]

最後在present完後,評審也給我們一些勉勵

  • 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
  • 關心就拼命了解。在生活中Research,That makes fun
  • 回到初衷。這個問題我就是在意,別人maybe not,有自己的堅持。
  • 我們還沒到完成的一天,繼續做下去會怎樣? 誰來做這件事(等待廠商) 如何讓他成真(夢想者=>落實者)


[感想]

跨領域的交流這次算是第一次
之前趨勢科技的競賽雖然不同領域,但都先彼此認識,合作起來算是非常順利
而今年修這堂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是老師分配組員,在大家彼此不認識之下最後要合作整個學期。
要勇於接受不同領域的想法,別堅持自己原有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而在大學修課,大家都很忙,而且對課程的在乎程度也不同,
像是這種課程需要密集討論跟積極觀察、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很難達到。
最後礙於難喬時間,我們組內通常都是線上討論,有用即時、或用非同步的方式發表想法,
可是後來發覺面對面討論的方式還是最好的,更能理解彼此的想法,對於擺爛沒做事的組員也可以直接飆人
但像查資料這種事情,還是應該當成回家的work,到了現場討論再做這種事,實在很浪費時間。

這次的課程,從生活中體驗、觀察,發現議題
不像交大占大宗的理工科系通常想法:先考慮技術可以怎樣做(最終還是希望有學術貢獻)
但其實這樣反而限制創意思考,其實很多解法,不需要用到高深的技術(看看 The Fun Theory)
而且對於使用者觀察,以往理工科是很少著墨在這一塊的,
很常都是自己預想,使用者應該會需要xxx,而不是真的去問使用者;
更別提之後設計要快速成型,然後做反復的User Test,then改進模型了。

但是真正的設計不是應該是反過來的嗎?
我們是designer,是去解決問題,而且要make sense
是去看生活中你的user experience,發覺不便因而發明
理工人最常講的不就是 Eat your own dog food 嗎?
但至少我們現在還在學校,算是很幸福的一群,
進了社會,公司的設計需有很多現實考量:電力、成本、時間...這些更會限制了設計的走向

長大後,才知道價值的定義,設計是必要的花費
像是現在 UI 爛的遊戲根本不會想碰;網路服務、數位工具的介面太糟,就算功能多豐富,黏著度仍舊不會多高。
不管是何種設計:使用者介面、使用流程體驗、coding、工業設計、藝術,更認同他們的value,也願意掏錢贊助
同樣都是人們花心思去design的成果,同樣身為工程師,其實也是設計師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Related Posts]

2013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 part1 源起、課程演講note
2013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 part2 討論、參訪、提案

← 2013智慧生活與創新設計 part2 討論、參訪、提案 2013 OpenHCI~前言、Day1 腦力激盪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